中小学生发生的贫血主要是缺铁性贫血,学生常见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筛选的标准,血色素<12克以下为贫血,营养性贫血是指体内因缺乏生血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使循环血液中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血液病。可分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混合性贫血三种。
缺铁性贫血见于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主要为血红蛋白的合成不良,红细胞的生长发育一般无障碍。营养性贫血为儿童时期的常见多发病,尤其多见于婴幼儿。据北京医科大学妇婴保健中心对全国29个城市儿童健康状况的调查:7岁儿童的贫血发病率男孩达42.1%、女孩达44.8%,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患病率逐渐降低,但12岁的男女比例仍分别达到27%和32.9%。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90%以上是缺铁性贫血。其中,老年和儿童患病比例大于青年,女性大于男性。
贫血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而对生长发育较快的胎儿、婴幼儿和少年儿童危害更大。轻度贫血可无自觉症状,中度以上贫血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眼睑和唇舌色淡、头晕乏力、心慌气短、头昏眼花、精神萎靡、睡眠不佳、胃肠胀气等,患贫血后,婴幼儿会出现食欲减退、烦躁、爱哭闹、体重不增、发育延迟、智商下降等,学龄儿童则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下降。本病轻中度预后较好,但重度贫血或贫血时间过长,可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又可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容易罹患感染性疾病,使小儿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贫血的发病原因:
1、铁需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铁丢失过多及其它,婴幼儿、青少年及育龄妇女、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铁需求量增加,而饮食中缺少铁剂,易引起缺铁性贫血。小儿长期腹泻,也易导致贫血。家长重视儿童营养、儿童发育快,青春期女孩因月经来潮,自然生理需要量增加,也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效果不佳,因营养过剩、偏食、吃油腻,味道厚重食品,肝胃超负荷,引起消化紊乱,另外过食冷饮、暴饮暴食造成肝胃疾病,引发铁吸收障碍,城市中学生发生贫血主要是偏食、挑食所致。
3、婴幼儿长期服用牛奶及影响铁的吸收,引起缺铁性贫血。婴儿患有钩虫病的小儿可引起严重贫血。
4、北大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季成叶教授强调,学龄初青春期阶段儿童及青少年中为追求体形发育盲目减肥造成的贫血的,也是一个应重视人群,特别是水果减肥,因为水果中含多种维生素,但缺钙与铁。
贫血的症状及表现:
1.贫血分三期,第一期为缺铁潜伏前期,这时常规血液化验细胞计数及血色素结果在正常值。贫血所致各组织器官的缺氧还没出现,各器官处于代偿功能。第二阶段为缺铁潜伏期,此时即或产生舌痛等口腔症状。第三期为缺铁贫血期。此时血常规化验测定血清铁时,发现铁含量降低。
2.皮肤粘膜苍白或苍黄指甲明显,婴儿精神不振,易烦燥、哭闹,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体重不增。另外有一些特殊表现:婴儿巩膜发淡蓝,皮肤、指甲干脆、薄、无光泽,舌痒、舌炎;部分婴儿嗜食泥土、石子、生米等。一位母亲不让四岁的儿子看电视,原因是儿子身体不好,又常看电视,眼睛都看蓝了,结果孩子又哭又闹,把挑食、偏食进餐改为拒绝进餐,以示抗议,结果眼睛更蓝了。蓝眼睛是指在正常自然光度下,巩膜呈现浅蓝色,这并非看电视所致,而是缺铁性贫血的早期信号。
贫血可导致婴幼儿童发育延迟、智商下降5-7分,学龄儿童则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学习能力下降。
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专家建议:改善膳食结构,适当增加动物肝脏、面、鱼类食物比例。还应多吃豆类和绿叶蔬菜,这样可以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但既使如此,由于各种原因,仍有很多婴幼儿及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尤其进入缺铁潜伏前期的患儿,往往在理化验测诊断下不能确诊为贫血,但其他的一些临床表现病症已明确提示医生该患儿已患了贫血。此时,再从改善饮食等方面治疗贫血已力不能及,拖延下去可能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此时应该考虑到选用一些药物,迅速平稳地纠正患儿贫血。因为儿童患贫血症状原因有多种,所以单纯补充铁剂往往起不到明显的效果,往往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后果。所以治疗缺铁性贫血,应该先从消除儿童厌食入手,调理脾胃,同时再补充铁剂,这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上一篇: 亚健康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 下一篇: 芹菜降血压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