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柳枝碧青,和家人一起备上清酒,洒在故人面前。这一刻,除了对先人的思念,萦绕在你身边的,更是温暖的亲情。可您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么?
从我国传统历法农历来讲,我们祖先把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气,称为节气。全年也由此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清明正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中写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食俗
历史上,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在我国的传统习惯里,寒食节里不动灶火,只吃冷食。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相邻,民间渐渐把清明节和寒食节合二为一,即为今日的清明节。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华夏大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清明冷食,小编带您来看看吧。
▲
清明团子
江南人喜欢把艾草和米粉混合做皮,包上馅料,做成扁圆形,上笼蒸熟。此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
清明燕
山西、陕西等北方地区习惯于在清明节时,用面粉捏成燕子的形状,用酸枣树或者杨柳条串连起来,挂在门楣上,用来表达对先贤介子推的“留念”。
▲
乌稔饭
在位于闽东的畲族聚居地,每逢清明前后,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
▲
润饼菜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据说润饼的来源,是在太平天国的时期。当时捻匪作乱,一直蔓延到闽南,尤其是漳、泉一带,由于兵荒马乱,没有时间准备祭品,便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所有的食物卷进面皮中,以此来祭墓。
清明养生
清明节气属春季,与肝同属木,春季养生要注意养肝。特别是肝阳上亢的老人,容易出现头痛、昏眩,这就是祖国传统医学所说的"春气者诸病在头"。因此,春季可选择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饮用,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借此将一个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寒邪散发。
明节气也是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好发的季节,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果这时节再吃发物的话,很可能诱发这些疾病。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因此像羊肉、狗肉这些食物要适当少吃。
- 上一篇: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做好这7点比啥都管用!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