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也就是说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死亡。自杀未遂的发生是自杀死亡的25倍。在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约25万,自杀未遂者达200万人。自杀已成为我国第五大死亡原因,也是15岁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自杀的伤害
有研究测算,中国每年大约有150万人承受着因家人或亲友自杀死亡所带来的严重心理创伤,其中大约有13.5万名小于17岁的孩子经历过父亲或母亲死于自杀的悲剧。这种严重的心理影响可能会持续十余年,甚至会持续影响他们的后半生。
六大自杀危险因素
如果一个人遭受的挫折超出其自身经验和能力可以承受的范畴,面临巨大的心理危机状态,就有可能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这些挫折有发展性的,如升学不利、失业等。有境遇性的,例如不良生活事件造成的严重急性或慢性应激反应(如灾难或意外打击)。还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如近期内严重的抑郁症状等。
当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有以下几种表现时,其自杀的危险性就高:
● 心情忧郁或抑郁;
● 近期,特别是最近两天,有严重负面生活事件;
● 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很差;
● 长期的生活、工作或心理压力;
● 既往有过自杀行为;
● 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六类心理障碍易导致自杀
心理障碍是导致自杀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酒精依赖症、强迫症、失眠症、焦虑症等。
识别自杀先兆
一般而言,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时,从其行为与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比如,言语中透露出“活着没意思”的想法,突然交代后事等,有的人可能会发出求救信号。
大家对常说要自杀的人往往不以为然,认为只是说说而已,但是有些人却真的会采取行动。
怎样预防自杀
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降低自杀率的方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许多积极的因素可以预防人们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这些因素包括:良好的自信心、足够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稳定而幸福的婚姻。
许多自杀未遂者表现为冲动性自杀行为,有研究表明,37%的自杀未遂者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60%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此外,大约60%自杀前两天有一个急性诱发事件,一般是人际关系矛盾。
- 上一篇: 流感高发季即将到来,不要错过了接种疫苗的最佳时期哟!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