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保健 >> 中医 >> 正文

震后儿童救治三要点

来源:网络 时间:2008-7-30 11:27:00 点击:-

 在汶川特大地震救灾过程中,北京儿童医院共向四川震区派出3批12名医护人员。医疗救援队队长王强教授带领的该院第一批5名医疗队员,在绵竹和北川的16天中共救治了五六百名伤员,其中有从北川救出的受伤患儿100多名和许多危重及伤情复杂的患儿。以下是王强教授根据现场救治情况撰写的稿件。——编者

  地震灾害中最常见的是各类外伤,其中软组织损伤和骨折最为常见,占80%~90%,儿童更是如此。儿童病人与成年病人相比,体重轻、血量少、抵抗力低,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危及生命。所以一定要将患儿尽快送往医院,实在无法送往医院时一定要掌握下面几个要点,正确处理,为患儿的下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保持镇静才能保存体力

  在救援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有些人并不是因房屋倒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导致的死亡。尽管我们都能理解,人在如此大的灾难面前出现极度恐惧等情绪都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孩子被困后,很难保持冷静。但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被困者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时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正确的做法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始终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保存体力,留取尿液,食入可食物品,无水时喝自己的尿液,等待救援。听到有人来时要及时呼救,敲击管道,通知救援人员。

  止血、固定、搬运有规矩

  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对于开放性创伤,首先应止住外出血。止血方法为在出血部位的近端用布条结扎勒紧,每小时松开一次,过3~5分钟重新结扎(两点比较,离心脏近的一点为近端)。包扎后应尽量抬高患肢。

  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转运。不同部位的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根据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固定方式有:木棍、树枝等硬物与患肢一起固定;自身固定,如受伤前臂与另一前臂一起固定,上肢与胸部一起固定,双下肢一起固定。

  在营救受伤者时不能直接拉出,更不能一个人抱着转运,即使被压的是孩子,也不能这样做。应该将病人放在硬板上三人平抬转运,以免骨折断端割断血管、神经,导致大出血和瘫痪。切忌一人抱或两人上下抬患者。

  别忘结扎受压肢体近端

  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但肢体受压时间较长的病人不能直接去除重物。因为肢体长时间受压可造成细胞坏死,一下子解除重压,大量钾离子释放入血,由于肢体受压静脉血无法回流进入心脏,一旦回流入心脏,血钾过高可导致心脏骤停死亡。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首先将受压肢体近端结扎,阻断静脉回流。但不可过紧,应保证动脉血供应,及时送往医院。如果途中时间过长,可消毒足部,切一小口放出静脉血,降低肢体张力,避免肢体坏死。电视中见到一刚救出的病人,救出前一般情况良好,救出后很快死亡,考虑与血钾过高有关。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及时注射破伤风疫苗和抗炎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我们救治的一名9岁男孩,左上肢多发皮肤挫伤裂伤,肱骨多发性、粉碎性骨折,治疗十分困难。多发骨折需要固定,但孩子皮肤损伤严重,已出现感染无法固定,且远端骨折为粉碎性,固定难度很大,选择手术方式受限,只有外固定架固定才能解决。我们使此类病人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避免了患儿畸形愈合、残疾的危险。

  还有1名10岁男孩砸伤了左下肢,多发皮肤挫伤,左小腿肿胀严重。如果切开,容易诱发感染且落下大量瘢痕;如不及时切开,可能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肌肉坏死残疾。该院又无测量肌肉室间隔内压力的装置,对病人的治疗处于两难境地。我们告诉他们一种简单的制作测量室间隔内压力装置的方法。掌握此方法,可以明确哪些患儿需要及时手术切开,哪些患儿可以免去手术之苦。该患儿经测量,可以不行手术,保守治疗,患肢功能可恢复良好。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