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保健 >> 老年健康 >> 正文

高血压日宣传稿

来源:网络 时间:2008-10-7 16:33:00 点击:-

,是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家庭自测血压”。号召家庭自测血压,目的是呼吁公众尤其是高血压患者重视自测血压,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压情况,提高治疗依从性,以便更好的控制高血压。自测血压对提高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主动性,控制高血压有积极意义,对高血压的鉴别诊断,疗效评估及心血管病发生危险的预测均有重要价值。

我国现有高血压2亿人,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然而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分别但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30%,治疗率25%,控制率6%,处于较低水平。以上“三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就是病人不知道自己的血压水平;即使已知的高血压患者也仅凭感觉用药。相当多的居民从未测过血压,仅到医院就诊时才发现高血压,甚至发生了脑出血时才发现自己患有高血压。

高血压不仅是独立的疾病,也是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和眼底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还常常伴有糖尿病等慢性疾患。因此努力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 控制率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自测血压基本要求

(1)测压前至少休息5分钟

(2)袖带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3)坐靠背椅坐位,测压时不讲话,不活动肢体,保持安静

(4)每次测压3遍,取其平均值为本次血压值

(5)贮存血压数值或真实记录血压数值。

二、家庭自测血压的间期,频率

   家庭自测血压分三个阶段:

⑴ 初始阶段:连续测量7天,每天早上6点~9点间测量一次,每次3遍,取其平均值;下午18点~21点之间测量一次,每次3遍,取其平均值。

计算时排除第一天血压值,仅计算后6天血压平均值,即记录12个读数,取其平均值。

⑵ 治疗阶段:根据第一周自测血压值指导药物治疗。如改变治疗,则自测血压2周,用2周血压平均值评估疗效。

⑶ 随访阶段:如高血压得到控制,建议每周自测血压一次,如血压未控制、或血压波动大、或病人依从性差,则建议增加自测血压频率,如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或每周自测几次。

⑷ 特殊情况:如要鉴别隐蔽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建议每天自测血压早晚各1次,连续测量2周~4周。

   要了解24小时血压波动变化,可增加自测血压频率,如早(68点),中(1214点),下午1618点,晚(2022点)各测一次。连续自测2周~4周。

⑸ 长期观察:一般每周自测血压一回,早晚各1次,每3个月重复头一周的自测血压频率,即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续7天。血压平稳后,不提倡太过频繁的测量血压。

三、自测血压的影响因素

⑴ 血压计的性能,准确性

⑵ 袖带大小:袖带(气囊)太小,则测的血压值偏高;如太大,则血压值偏低。

⑶ 袖带与心脏水平不一致

⑷ 测压前未至少休息5分钟

⑸ 测压时患者讲话或手臂活动

⑹ 操作者偏见,未真实记录读数

四、自测血压用何种血压计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自测血压时提倡使用经国际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国际认证的标准有英国高血压学会(BHS)、美国仪器协会(AAMI)、欧洲高血压学会(ESH)。WHO要求发展中国家使用容易得到的价格低廉的合格的自动或半自动血压计。

五、自测血压的高血压定义

   一般情况下,家庭自测血压的血压值低于诊所测量的血压,家庭自测血压的平均值135/85mmHg,相当于诊所测量血压的140/90mmHg。非同日多次家庭自测血压的平均值≥135/85mmHg,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最好结合诊所测量血压诊断高血压。

六、高血压的特点

高血高血压通常没有症状,少数人可能有头晕、头痛或鼻出血等症状。有无血压高或血压升高之程度与症状有无或症状程度并不平行。很多病人即使患高血压多年,甚至血压很高,仍然不会感到不适。正是由于安静的高血压造成危害的严重性,卫生部早在1998年第一个全国高血压日就倡导35岁以上的成人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另外35岁以下有危险因素(吸烟、肥胖、高血脂血症、家族有高血压史)的人群应做到每年就医测一次血压。对于已患高血压的病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当做到至少每月就医测量一次血压。

 

七、高血压的危害

 (一) 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亦称中风,病势凶猛,致死率极高,即使不死,也大多数致残,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凶猛的一种。高血压患者血压越高,中风的发生率越高。高血压病人有动脉硬化的病理存在,如脑动脉硬化到一定程度时,再加上一时的激动或过度的兴奋,如愤怒、突然事故的发生、剧烈运动等,使血压急骤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便溢入血管周围的脑组织,此时,病人立即昏迷,倾跌于地,俗称中风。

(二)高血压性心脏病

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形成代偿性左心肥厚、扩张、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重量增加,但无相应的供血增加。同时高血压损害冠状动脉血管,逐渐使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管腔狭窄,使供应心肌的血液减少,两者合力作用,会导致心律紊乱、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肾脏的损害

血压长期升高,可引起肾脏小动脉痉挛、硬化使肾脏缺血、缺氧、肾实质纤维化,出现蛋白尿,因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尿毒症等疾病的发生

(四)对眼底的损害

临床实践证明,高血压病早期,眼底检查大都是正常的。当高血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视网膜动脉可出现痉挛性收缩,动脉管径狭窄,随着病情的发展,视网膜可出现出血、渗出、水肿,严重时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时间长久,这些渗出物质就沉积于视网膜上,眼底出现放射状腊样小黄点,此时可引起病人的视觉障碍,如视物不清,视物变形或变小等。

八、高血压的预防

(1)定期测量血压是早期发现症状性高血压的有效方法。对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从儿童起就应定期检查血压。正常小儿的收缩压=年龄×2+80(mmg),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3/5。学龄儿童正常最高值12/0.7kpa(120/80mmg)对无高血压家族史的人,从40岁起应定期测量血压,有的高血压病人可维持10-20年无症状,一旦发现已是期以上。

(2)限盐。许多研究证明摄盐量与高血压发生率成正相关。终生低钠的人群,几乎不发生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为3-g,这对预防高血压有良好的作用。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最好每天只吃2-g盐。

(3)戒烟。吸烟可以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吸一支烟有时可使血压上升25mmHg。尼古丁作用于血管运动中枢,同时还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小动脉收缩。长期在量吸烟,可使小动脉持续收缩,久之动脉壁变性、硬化、管腔变窄,形成持久性高血压。

(4)控制体重。超重给机体带来许多副作用。胖人高血压的患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2-6倍,而降低体重则可使血压正常化。有人对中度高血压进行5-10年的观察,发现平均体重下降5%,曾使2/3依靠药物降压的病人放弃服药;降低体重还可明显减少降压药剂量。控制高糖.高脂食物,少食多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减肥的重方法。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放松紧张情绪。缺乏体育锻炼易使脂肪堆积,体重增加,血压升高。体育锻炼还可使紧张的精神放松,慢跑、散步、游泳等均对稳定血压有很大好处。

九、高血压患者如何运动

   适宜的运动:
  有氧代谢运动(aerobics)是通向全面心身健康(Total Wellbeing)的桥梁。竞争性或使用爆发力的运动,如举重,会使血压升高,而轻、中度以锻炼耐力为目标的有氧代谢运动不但不会升血压,反而有利于血压下降。这些运动首推快步走路,也可选择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扭秧歌、跳健身舞、跳绳、爬山等。
  适宜运动量:

  坚持三、五、七。三指3公里 30分钟以上,一次走完最好,两三次走完也可以;五指每周运动五次左右,如能每天都运动就是有规律的健身运动,最为理想;七指运动剂量达到中等量运动,中等量运动是指运动中的心率达到(170-年龄)次/分。比如,65岁运动时的心率=170-65=105/分。运动前做准备活动,运动结束后用10分钟放松。运动刚结束时计数的脉率(等于心率)比运动中的心率慢10%。运动结束即刻计数15秒内的脉搏跳动数乘以4为每分钟的脉率或心率,加上该数的10%即为运动中的心率。例如,运动结束即刻15秒内脉率为3030×4=120,120+120×10%=120+12=132/分。

十、注意事项 。
  1.血压突然升高,伴有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甚至视线模糊,即已出现高血压脑病。这时病人别紧张,卧床休息。家中若备有降压药,可立刻服用,还可以另服利尿剂、镇静剂等。若经过上述处理,症状仍不见缓解,要及早到附近医院急诊治疗。
  2.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或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多在劳累或兴奋后出现剧烈的心前区疼痛、胸闷,可放射至颈部、左肩背或上肢,重者有面色苍白、出冷汗。遇着上述情况时,安静休息,备有硝酸甘油一片舌下含服,或打开一支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家中如备有氧气袋,可同时予以吸入氧气。如症状不见减轻应迅速通知急救中心或备车前往医院。
  3.如病人突然心悸气短,呈端坐呼吸状态,口唇发绀,伴咯粉红泡沫样痰时,要考虑有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双腿下垂,采取坐位,予以吸入氧气,并迅速通知急救中心。
   十一、高血压治疗的误区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病,经医生确诊后,很多患者都会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采取自我药疗,但实际治疗过程中却高存在不少误区,有些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1、 凭感觉服药。许多高血压患者平时不测血压,仅凭自我感觉服药,平时感觉舒适的时候就减量服用或不服降压药物。一旦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就加大药量。殊不知,血压忽高忽低或下降过快,同样会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如果不监测血压而盲目服药,不仅不能控制血压稳定,还会使病情恶化,诱发其他心脑血管疾患。
 
2、 间断服药。有些患者在应用降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有所好转,血压降至正常,就认为已治愈,便自行停药,结果没过多久血压再升高。如此这般,人为地使血压反复波动,对人体危害很大,不仅加重病情,还容易使机体产生耐药性,甚至引起高血压危象等急症。
 
3、 无症状不服药。一些高血压患者血压虽然很高,却无任何自觉症状。这类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病情缺乏认识,很少服药或从不服药。但是医生提醒,无症状高血压长期不服药,会使病情加重,还会诱发心脑血管疾患。医生建议,定期体检,并留意血压波动是指导高血压用药的重要途径之一。
 
4、 睡前服药。有些高血压病人喜欢睡前服用降压药,认为这种治疗效果会好些,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人在睡眠后,全身神经、肌肉、血管和心脏都处于放松状态,血压比白天下降20%左右。如果睡前服药,两小时后血药浓度到达峰值,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从而使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在血管内积聚成块,阻塞脑血管,极易引发缺血性脑中风。
  因此,高血压患者在用药治疗时,只有严格遵照医嘱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方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