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人体为散热会扩张体表血管,血液集于体表,供应心脏、大脑的血液减少,加重心脑血管患者的缺血缺氧反应。其次,夏天出汗多,血液易粘稠,血粘度升高易形成血栓。第三,闷热的天气,病人容易急躁,植物神经紊乱容易引发心律失常。第四,夏夜天气燥热,而且昼长夜短,睡眠质量大打折扣,缺乏休息的心脑血管患者容易发病。
专家支招
■合理安排作息盛夏昼长夜短,心脑血管病人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中午温度最高,适当午睡能弥补夜间睡眠时间的不足。据专家调查,夏季午睡能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生率。一天24小时中,70%-80%的心脑血管病发作都在上午4-10时,因而这段时间被医学专家比喻为好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魔鬼时间”。这期间,服药、饮水要早(醒来时服一次药喝一杯水),锻炼要少(避开这段时间)。
■避免贪凉受冷炎热夏天不要喝大量冰镇饮品。一旦喝多了,很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因为食道在心脏的后侧,胃在心脏底下,冰镇食品经食道到胃,心脏遇冷收缩,容易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且冷食容易升高血压。
空调的温度以26℃为宜,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以控制在6℃-8℃为宜。使用时间不可过长。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出汗多不洗冷水澡盛夏季节,人的体表毛细血管扩张,汗腺全部开放,突然遇冷,体表血管和汗腺会收缩关闭,使体内存在的大量余热散发不出来而导致中暑,此外,血管的收缩会导致血压升高,诱导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据测定,盛夏洗温水澡其排汗量约为正常排汗量的25倍,能使汗腺更加通畅,更好地发挥散热功能,皮肤也能洗得更干净。
■合理安排锻炼夏天,高血压病人仍可适当健身锻炼,但应避免在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下进行。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适度,不可盲目加大运动量,以防能量消耗过大,影响血压和体温调节中枢,诱发血压骤增,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危及生命。
■饮食清淡营养搭配盛夏强调老弱者饮食宜清淡,但过分清淡也不好。随着大量汗水排出的不仅是水和盐,更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特别是钙和锌也会随汗液排出,老弱者盛夏适当吃些瘦肉、鱼类、蛋类,还是很有必要的。
饮食中适当增加富含钾、镁的食物,如芹菜、黄瓜、大蒜、绿豆及香蕉等。因钾和镁既可保护心血管,又可促进钠的排泄,有利于保持血压稳定。饮食上要“红黄绿白黑”搭配好:“红”指葡萄酒每日50-100毫升;“黄”指西红柿、胡萝卜等;“绿”指绿叶蔬菜,每日适量;“白”指燕麦粉、脱脂奶粉等;“黑”指黑木耳、黑芝麻等。将膳食中的盐包括所有食物中的钠折合成盐,减少到每日平均4-6克。
■及时补充水分盛夏时,要及时科学补水。尤其是老年人对体内缺水反应能力低,若到渴急了才喝水已为时过晚,应采用“多次少饮”的补水方法。因为人的体液是逐渐消耗的,一次喝水不能过多,否则会引起“水中毒”,出现胃肠不适、头晕等症状。老年心血管病人晨起可空腹饮一杯温开水,不但能冲刷胃肠利于通便,更能将已经浓缩了的血液稀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饮水半小时后,水已经吸收入血,此时进食会吃得更香。
通常认为,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在疾病稳定期一天需要约2000毫升水。也可以通过尿液来判断体内的水是否足够。首先,如果晨尿非常黄,说明体内水量不够。第二,一天原则上应有约6次尿。如果有充足的尿液,可充分保护肾脏,此时肾脏负担最轻。如果没有足够的水,要排出体内的废物时,就需肾脏反复浓缩,会加重肾脏负担。
■适时调整降压药物夏季,由于血管扩张,体内水分蒸发,血压较平时低。因此,高血压患者须听从医嘱,适时调整降压药用量,不能擅自增减用药。钟远谈世进(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
人到中年和猝死,本不该联系在一起的名词,近期频繁冲击眼球,禁不住心头一凛。当前的梅雨时节、紧接着的漫长酷暑,人体心脑血管经受的考验丝毫不逊色于寒潮、严冬。安度盛夏,理应成为每个成年人共同关心的健康话题———
防范中年猝死
心脏超负荷,作息没规律,忽视健康而英年早逝,尤其是多位名人留下的教训,给身心疲惫的中年人敲响了健康警钟!
重视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疾病的有效办法。有许多疾病在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不做定期体检,往往难以发现。所以,中年人切莫过于自信,不能对定期体检抱无所谓的态度。
有病早治不要扛中年人往往运动太少,吃得太好,会引发疲劳、头晕、胸闷、心悸等,这是疾病的预兆。很多人对此不以为意,不仅带病上班,还不肯积极配合治疗,最后加重病情,甚至丧失生命。
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中年人生活要规律,睡眠要充足,运动要适量,营养要合理,情绪要稳定,心情要放松,体检要定期,服药要按时,烟酒要远离……这些保健措施都得靠自己来完成,他人不能替代。中年人只有生活方式健康,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而只知工作不懂休息的人,犹如没有刹车的汽车,极其危险。疲劳过度等于追逐死亡。
多学点健康知识中年人健康不能透支,生命切莫按揭,平时多学一点健康知识,就不会有那么多认识误区了。
毛颂赞
中老年人的心脏检查
近年来,冠心病露出年轻化的苗头。一般人都知道,心肌梗死发作时会有胸闷、剧烈胸痛等自觉症状,但是在临床上也经常见到有的病人,平时感觉身体状况很好,常规体检血脂、血压、心电图也都正常,只有在做特殊检查时才能发现心肌缺血。这些病人往往发病很急,可能就在跑步、过劳、上下楼梯后突然出现心肌梗死的隐性冠心病,但病情凶猛,同时伴有严重并发症,如室颤、室速、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衰等,许多猝死事件就是这样发生的。在死亡的病人中有30%死于发病后的2小时以内,往往来不及送到医院抢救。
中年患者比老年患者更易猝死,因为老年人大多逐渐出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人体会建立侧支循环,而突然出现的心肌梗死如果不能及时救治,更加容易猝死。
一年中有两个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高峰期,一个是气温在0℃以下的隆冬,一个是气温在33℃以上的盛夏。
建议在每年的定期体验中,把心脏列为重点检查项目之一。这种检查不单纯停留在血常规、心电图上,要做专科检查,如平板试验,运动核素心肌扫描(EC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