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保健 >> 保健杂谈 >> 正文

心脏病人的药——运动

来源:365健康在线 时间:2014-2-25 13:42:00 点击:-

导读:有人觉得心脏病不适合运动,运动会增加犯病几率,但是相关医学专家表示,运动也是心脏病患者的一味药,适量的运动会有益于病人的康复。但是心脏病人的运动一定要遵循三大原则。

得了冠心病后,家人和患者本人都会希望“静养”,觉得任何运动都是一种损耗,会加重病情。但事实恰恰相反,医学专家强调,冠心病患者应该讲究章法地多活动,因为,运动是心脏病人的一种治疗药物。下面就请专家教心脏病人科学地“动起来”。

放支架不如多出汗

防治冠心病,适量运动从来都是心内科医生们向患者及大众推荐的一味“好药”。多位专家表示,应该鼓励病情较重的冠心病患者积极运动,其效果可能优于介入手术。

运动坚持三原则

吃药讲究遵处方、定时、定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药效。心脏病患者在运动时,也要坚持这三个原则。

首先,患者要根据自己的病情,按照医生的处方去做,确保安全、有效。医生会对每个患者进行运动心肺功能测定,然后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评价运动安全性,制订精确的、最适合这个人的运动处方。如果患者自行运动,很可能出现过量或方式不当,就好像吃错药一样,会使病情恶化或治疗无效。

其次,运动要定时,贵在坚持。相对药物30%—50%的依从性而言,运动的依从性只有10%—15%。但从效果来看,高血压患者如果坚持科学锻炼,血压可以下降10毫米汞柱,最高能下降15毫米汞柱,对部分患者而言,这意味着可以少吃一种药。这里所说的定时,并不是强制患者一定要在某一天的某个时刻运动,而是希望培养患者的运动习惯,将运动变成生活中的固定环节,就好像吃饭一样。要知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效果,可能比干坐着不动更糟糕。

最后,运动要定量,避免运动强度过小、过大。一般,心脏病患者开始运动时,也许仅能维持5—10分钟,随着心功能的恢复,运动时间会慢慢延长到30分钟或更久。每周应活动3—5天,最好上下午各一次,随后可增加至每天都活动。运动处方通常包括运动强度、频率、时间和类型等方面。拿运动强度来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肺功能测定结果,制订一个“靶心率”,即运动时所要达到的心率。如果运动时心率低于靶心率,患者就需要缓慢增加速度及强度,以保证运动的有效性。

能爬鬼见愁,心脏未必好

“关于运动,在患者中间还存在一个误区,即总觉得运动量越大,效果越好。”专家表示,心脏病患者运动必须适量,绝不要逞强,否则事倍功半,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专家介绍说,他曾遇到过几个打网球猝死的心脏病患者。这些患者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在患病后积极运动,但他们的运动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长,最后发生了意外。可见,患者运动量太大,很可能是在逞强,未必就是心脏好、体力强的表现。

专家还强调,心脏病患者在运动时及之后,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说明是运动量、强度过大。判断运动量的标志包括:运动后次日早晨感觉疲劳;运动中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异常;运动能力出现下降。判断运动强度过大的标志有:运动中因呼吸急促而不能自由交谈;大汗、面色苍白;不能坚持运动;心悸。此外,运动前后要数脉搏,以运动后增加不超过20次/分钟为宜。

走路是最佳选择

心脏病患者在选择运动方式时,应该注意几方面的问题:选择患者本人喜欢的运动,而且能长期坚持;最好是有氧运动,即下肢和上臂大肌肉群的运动,如步行、慢跑等;至少能持续10分钟或更长时间,而不会感到不适;对心脏来说是安全且确实有益的。

“按照上述要求,步行是心脏病患者最好的运动方式。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并可随时调整速度,也不需要什么成本,几乎人人都适合。”专家介绍说,如果每分钟步行25米到55米之间,那METs为1.5—3.0,多数重症患者也可以坚持下来。若每分钟能走130米,那METs为6.7,比快速骑车的运动量都大。

锻炼三部曲

准备活动:首先数脉搏,做5—10分钟的伸展运动和柔软体操,防止关节和肌肉损伤,同时逐步增加心率,使心脏和肺逐渐进入状态。

有氧运动:再次数脉搏,进行15—3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等。

放松活动:数脉搏,进行10分钟的伸展运动和柔软体操,让心跳慢慢恢复到正常。运动时突然停下来是不安全的,运动结束时再数一次脉搏。

标签:心脏   运动   走路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