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一大把各种各样的维生素丸似乎成了都市人的保健之道,但你可知道——
滥服滥用,维生素变身“危身素”。

大家都知道,维生素是人类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一但缺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然而,凡事都有利有弊,维生素一旦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可导致某些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或者叫“维生素中毒”。这在日常生活和临床上并非罕见。要做到合理使用,就要了解各种维生素的作用、用途及维生素缺乏症的特点,以便做到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避免滥用。尤其不能把它误作为补益品而长期服用,以免使维生素变成了“危身素”。
不同维生素中毒症状不同
维生素中毒的症状,因服用的维生素不同,而有差异:
维生素B6、维生素B12很安全,几乎没有副作用。
维生素D维生素D常用于防治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俗称补钙剂,是一类用途颇广的保健药品,但过量或使用不当,造成的恶果却比佝偻病更加危险。在所有维生素中是最容易使人中毒的一种。临床上,有些因长期滥服滥补维生素D而引起低热、烦躁、哭闹不安、厌食吐奶、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的孩子就诊的就不少;有些心血管病或糖尿病患者不注意药物配伍和机体吸收机理滥用钙剂引起肝脾肿大、肾脏损害,甚至加重心肌梗死和心衰程度,突发死亡事故也时有发生。每天服用维生素D60000IU(1.25毫克)就可以出现中毒症状。
维生素E一般来说,长期服用较大剂量的维生素E不容易引起中毒,但是,每天服用300-800毫克就有出现中毒症状的可能。本来维生素E是抗氧化剂,对机体组织细胞有促生作用,临床上作为不育症、习惯性流产、进行心肌营养和心血管病、脂肪肝、皮肤病变的防治药物。却也有人因作为“补药”长期服用过量反而产生强氧化作用,引起发育过度、性早熟及性征改变,肌无力、疲倦、头痛和恶心等不良反应,造成了终身痛苦和不应有的浪费。
维生素宜饭后服
在人们心目中,维生素类药物都是“补品”,是蔬菜、水果的“代用品”,副作用少、安全性大,因此,不少人吃维生素类药犹如吃蔬菜、水果,非常随便,有时饭前吃,有时饭后服,没有规律。多数医师也不明确告诉患者,维生素到底应在饭前服还是在饭后服。而多数维生素类药生产厂家在瓶签上也只标有用法与用量,没有标明注意事项,亦无饭前服还是饭后服的说明。
其实,服用维生素类药和用其他药一样,也有一定的规定、要求和注意事项,那就是饭后服。因维生素类药口服后主要由小肠吸收,若在饭前服用,因胃肠道没有食物,空腹服时药物被迅速吸收入血,致使维生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增高,尚未被人体利用之前即经过肾脏通过尿道排出体外,使药效明显降低。
如维生素B1、B2和B6空腹服利用率减少,而饭后服吸收率稳定,吸收率随给药量上升而直线上升。
维生素B12与维生素C两药饭后服更利于吸收,但两者不能同时服,若同时服可使B12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效大减。为避免B12缺乏,两者应相隔2-3小时服用。
同样,口服维生素D亦宜饭后服,最好先吃一些油脂性食品(如油条、猪肉等),以利于该药的溶解、吸收。若用于治疗婴儿手足搐搦症,应首先补充钙剂。
维生素AD(鱼肝油丸)、维生素E及维生素PP(烟酸、尼克酸)也应于饭后服。AD丸适宜于饭后15分钟服,并进食油脂性食物,以助吸收。
- 上一篇: 提醒:成人花露水应稀释后使用
- 下一篇: 发烧时不能吃鸡蛋